上天古道網頁站   城通往盤密碼: 9388 微信ID:myoktw  城通往盤密碼: 9388

 找回密碼
 註冊
搜索
查看: 104|回復: 0

濟公活佛慈訓:真人靜坐

[複製鏈接]
345mp3 發表於 2025-4-8 22:22:26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濟公活佛慈訓:真人靜坐

詩云:
不為法縛,不求法脫;
我見我執,不留絲痕。

「釋迦牟尼佛當初在開法會的時候,他拈花示眾,比了一個樣子,不就是傳授了這點嗎?」難道是教他參禪打坐,才傳給他「道」的嗎?現在很多人都覺得參襌打坐很好,尤其年青人,不只你們,報紙上也有這麼說,有大専生,大學生,高中生,他們比較好奇,他們喜歡去追求那些莫須有,也可以說比較虛靈、虛茫的事理哲學,他覺得他很有學問,為什麼「靈魂與我」這本書很多人買,為了學參襌打坐。結果呢?「能清靜」嗎?本身就是什麼都想,你不能「清心寡慾,怎麼能清靜呢?」
    
「你不能清靜,就不能達到無為,就不能真空,而是頑空,這樣能清靜?」自己可能「想著」靜坐是不是能「看到」什麼?「聽說」有三界十方,我若能靜坐,就可看到我自己或者看到仙佛,看到鬼魂,看到妖魔鬼怪,看……

「首先你就有這種妄想,就是幻影。」你們眼睛閉著卻是在思想,你們在想是不是就很像電影一樣,什麼「虛幻」都往這裡飄過,那就是這裡在想,不是頭腦在想。

當人死了以後,大腦、小腦、延腦,什麼腦都有,但卻不能想。要想就是用這裡來想,當你這裡不能清靜時,怎麼能參襌打坐?你就容易走火入魔。他們能靜得起來打太極拳,也能靜得起來在那裡蹦在那裡跳,還甚至有人靜得起來跳狄斯可,那是什麼?難道是合理合情的嗎?

有的說啊,他們靜,什麼都能看得到,他講你信嗎?譬如說,我現在說你是什麼?你相信嗎?那是虛渺的,不必去信那個,我並非勉强說一定要信這個道。但是,只要你能夠研究道理,你研究這個真理,你認理的話就不用我去拉你參襌,而你自能明白「襌」的真義。

「以前是先修自己,等自己修好了,才能去得道,才能去化人。但是現在不是,現在是你們先求道,再修道,內聖、外王都要齊備。」

內聖:要修自己。
「最主要是要清靜,自己要把毛病脾氣删除;要學得柔,學上善若水,才能清靜無為,喜怒哀樂也能發乎中,你自然能達到真空,達到無為。」
    
外王:就是去渡人、化人。
你們拜觀音菩薩,為什麼拜祂?是不是祂有祂的歷史,有祂的犠牲,祂没犠牲的話,人家會朝拜祂嗎?「祂聞聲就去救人,到處去化人,犠牲自己「,他没有犠牲就没有祂的代價啊!

你的祖先誰拜?是不是你的子孫拜?甚至於有時候連子孫都不拜,別人他會不會來拜你的祖先?不會,因為,=「他没有救過人,没有幫助過人,別人不認識他」,對不對?「為什麼仙佛萬人朝拜?因為他幫助過人,也救過人,能聞聲救苦」,所以大家要朝拜祂,感恩圖報,對不對?

所以你若是只有天天在家參襌打坐,「你能清靜,你能把一切物慾雜念都掃開,掃得一塵不染,烟火也不食,那你就算成了嗎?」你成了什麼仙?誰知道?誰拜你?「你没有利於社會,你没有造福人羣,你没有救過人,誰拜你?」講歸講,現在有好多人遇到這個問題,因為年青人比較好奇於追求到底是怎樣?越讓他看不到的境界,他越想要去探求。

為什麼說我們現在修道不要參禪打坐,又為什麼外面有流傳說,參襌打坐,身體能好,這要因人而異。有一點,他們說參襌打坐,身體能好,「他若是能真的心靜,身體當然能好。你若是能使自己清心寡慾,身體也能好」,但是人是多慾的,除非是數電線桿的白痴,「他没有慾念,他也没有痴想,低能的」。而一般人都是「多愁的,也都是好想、妄想的」。但是你要掃除這個慾念,不容易。

為什麼說「思多血氣衰,慾寡精神爽」。你要能清心寡慾,你不妨多寫字,多看書,把你的精神全部貫注在書裡面。譬如你要背這篇書,你要考試了,我叫你把金剛經整本背起來,限你三天,你是不是不敢去想別的地方,一定是趕快背,一直背,非背出來不行。再看那些死囚犯就好了,你把他召來,你說:「你若是在一個小時內,不要胡思亂想,把這個背起來,就赦免你没有罪。」他一定拚命的去背,他絶對不敢去想東想西的,那是不是比較「少思寡慾,因為他的心貫注那裡。」人就是飲食終日,無所事事,就會胡思亂想,所以才會惹來血氣哀敗,才有病痛,有八苦。「只要能不妄想,該做的你就去做,該怎麼行,本本份份,你絶對不會惹來很多苦惱。」
  
樂觀的人「看得開」,是不是比較不會胡思亂想?「一個人若自悲,多愁善感,他是不是一點點芝麻小事,都會去想。」這兩種人,是樂觀派的身體比較不好,還是多愁善感的身體比較不好?唯恐思多血氣衰,卻不一定要天天在那裡靜坐,天天在那裡參襌,這樣得到的是什麼?空坐、骷髏一個,不見得你就能靜,那何必呢?「枉費你的時間,年紀輕輕,大家都是年青人,你天天坐在那裡,
第一個對不起國家,
第二個對不起你父母,
第三個又對不起你自己,糟蹋你自己,何苦來哉,是不是呢?所以我們現在主要是把這個參襌打坐的時間,拿來充實自己,學海無涯,唯勤是岸。」

一個人會「煩惱重重」,為什麼?因為他事情多,這個也操心,那個也煩惱,結果呢?是不是覺得很疲勞,終終久必定會病倒的,自己都解救不了,還解救誰?「仙佛說過,你一日在這裡,没有胡思亂想,就是一日的神仙。」你若是胡思亂想有苦惱,就是一日的凡人。什麼事情、不要太好勝,也不要太好奇;有時候太好奇不著陸,就容易墜下去。墜下去,反而害到自己。

「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,才能篤行。
你要廣博去學,有疑必問,那才叫做學問。

慎思:
你問了以後,還要在你腦子裡想過,這個是不是合理、合情。合理,就要去行;不合情,不合理,就不要去行,「是理則進,非理則退」,對不對?人是有智慧的。

明辨:
你要去辨別,去做,辨別真假以後,你才脚踏實地去行,那才有用,口到、手到、脚到、心到,對不對?

為什麼老師不大喜歡你們靜坐?因為人比較容易妄想,一靜坐就想要看什麼,結果惹來一身麻煩,事也不做了,整天在屋裡,也不知在搞什麼。徒兒中也有好多,去學人家參襌打坐,學久了呢?說我們這裡是小學,他要去靜坐,是大學,結果修了一陣子,也没有看到畢業,也没有看他戴學士帽,反而成狼狽的樣子,更落魄的一個人。
    
老師不要你們做偉人,也不要你們做超人,「要你做平凡凡的人,就不簡單了。」一個真人一個假人,人只有兩撇呀!這個簡單的「人」,就不好做,「人難做,難做人,做人難」,只有這三句就糊里糊塗的了,那裡還有閒工夫,對不對?
    
要靜可以,你有一訣,比他們更高超的,他們天天坐在那裡,事也不做的去靜坐,你可以做事,也可以靜坐,那就是「你這個雙人,二目守玄;而又能做事。雙人守一土;中央戊己土,你雙人能守中土,你才能見性。要「明心見性」,不是像他們那樣靜坐來的,你能「培外功修內德」,修久了,你自然到達境界,你就能平心靜氣。」
    
譬如說,這個機器叫你修,「你主神全部貫注在那裡,你就是在靜坐,你自然没有物慾,没有雜念」,就像《道德經》上所說「滌除玄覽,載營魄抱一」。『要滌除玄覽,要掃除這些物慾雜念,性命雙修,才能抱一守中土。』所以三教經典,他的道理很廣泛,要去悟,要去參,並不是一、二天的事。而也没有一個經典是教我們參襌打坐的。
    
如《大學》第一章,就是教你們「定、靜、安、慮、得的工夫。」
《心經》也是,要你們能夠『明白觀自在菩薩,明白自己的本性』,也没有教你們痴坐妄想。所以老師唯一的盼望是你們要能好好地去學,好好地去看。多看、多聽、多學、多做,是非少說,這樣就可以了。『有利於他人的,你們多做,有損於他人的,你們少做。我們緃然不能造福人羣,但是也不要去損害人羣。我們能夠看得到或是我們的力量能夠做到的,你不妨盡點做人的義務,有時候,那怕你一點點的力量,或是你的一句話,你就能挽救這個事情,或是就能化解這場干戈,那何樂而不為?』有時候,只為了你這一句話,就會興風作浪,就會鬧得滿城風雨,會鬧得大家動起干戈相殘,所以『徒兒要時時保持內心的真靜,好讓真智慧流露,來應萬事。』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手機版|正宗天道網 網址:na.hpc.tw 微信ID:myoktw google-site-verification=6ij7kFXPFawzrQw9kXd_FVRWASmY5mHnEEE7CbSnLNc

GMT+8, 2025-5-1 17:37 , Processed in 0.065362 second(s), 14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